独脚戏
39.5 x 29.5 cm / 67 x 57 cm
木板坦培拉
2018
坦培拉与我 (Tempera and I)
我尽量少谈论自己作品。一方面 , 我觉得艺术创作是相对私密的、个人化的 , 当作品在工作室里 , 作品的解读是属于个人的 , 一旦它来到公众空间展现给观众 , 它就不再属于绘者 , 因此 , 我希望把阅读的过程交给他们来完成。
另一方面 , 是当我在 1989 年开始从事坦培拉绘画尝试时 , 国内能读到的有关这个绘画技法的资料 , 也只有中央美院杨红太先生编译的一本 16 开大小的书--《欧洲绘画技法》。其中有关“坦培拉绘画”的介绍只有区区半个页面不到。很多发表在公共出版物上的关于我的绘画种类,常常是简单到只用一个“油画”标注而已。多年来 , 国内艺术界对西方绘画艺术的了解 , 除了徐悲鸿等一批曾留法、留日艺术家的一点点写实主义和印象主义影子,基本上都是来自于前苏联的社会主义现实油画的影响 , 因此 , 八、九十年代以至于之后的很多年 , 人们对坦培拉的了解基本上就是零认知 , 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之下 , 专业人士都无法明确的事情 , 普通观众就更无从了解了。
坦培拉是胶彩画的一种 , 油画的前身。中世纪及之前的千年 , 在欧洲就已经流行 , 文艺复兴是它的全盛期 , 文艺复兴后期被油画取代。坦培拉分水性和油性两种。坦培拉(Tempera)绘画有一个比较复杂的制作过程, 但同时也是一个相对单纯和重复性的过程。坦培拉从底板(相对应的是纸和画布)开 始制作,就需要不断地、一层层地做底子,形成数种不同材料的基层:木板 /布/胶/粉/石膏与粉与胶的混合体。在几 十遍底板的累计涂刷制作中, 特别类似于一个传统手艺匠人,在缓慢的过程里,在时间的累计中,将个人的气息融入其中。我经常一边做底子,一边在想着未来作品的面貌,有时候做完底板,想法会跟原先的不太一样,不过更多的时候,那些在光滑涂料下 隐含的细微差异,也常常左右了画面的格局,往往是底板做完了 , 画面的结构色调也基本上就确定了下来。
坦培拉 (Tempera) 绘画的方法使得其绘画过程很安静也很慢长 , 这种状态跟我性格里某个潜藏的特质有着比较一致的契合 , 寻求一种最自然的状态和 一种平实的生活方式 , 也许一直是我生命里不可或缺的东西。我也曾经尝试画过大尺寸的绘画,但是那个过程里心浮气躁的心态和手忙脚乱的过程,总是让我想起蜗居在一隅静心画着小尺寸坦培拉的安逸和随性 , 和急功近利的 态度相较 , 我更喜欢简单到极致的坦培拉 : 画面不需要很复杂 , 也不需要太多没用的东西。这是一种最符合我个人生活状态的方式。我希 望有人能够从画面中感受到这种自然状态。
无论是生活还是艺术 , 也许简单才是最好的。
--艾安 2017 写于北京
2020 修改于北京酒厂国际艺术园
镰刀手 22.5 x 18 cm/52 x 47 cm(装框)
木板坦培拉
2018
这不是哨子 50.5 x 40 cm (装框)
木板坦培拉
2020
白皮书 28 x 34 cm
木板坦培拉
2020
威尼斯面具23 x 19 cm
木板坦培拉
2019
兔子 1 35 x 35 cm / 55 x 55 cm ( 装裱 )
木板坦培拉
2018
兔子235x35cm/56x56cm(装裱)
木板坦培拉
2018
有手镯的背影
50x40cm/70x60cm(装裱)
木板坦培拉
2018
戏之二50x32cm/70x53cm(装裱)
木板坦培拉
2019
黑60x46cm
木板坦培拉
2018/19
倾巢之覆46x38cm
木板坦培拉
2019
空山76x62cm/99x85cm(装裱)
木板坦培拉
2016-2018
雨人系列-晴朗的天
100x100cm/113x113cm(装裱)
板上布面坦培拉
1993
剧终35x35cm
木板坦培拉
2020
艾 安
1963 生于辽宁
1990 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 现居北京 , 职业艺术家
主要个展
2015 物语 , 东京画廊 , 北京 , 中国
2013 艾安纸上 2013, 湖上美术馆 , 北京 , 中国
2011 天空 , 久画廊 , 北京 , 中国
1997 沉默的城 , 中央美术学院画廊 , 北京
1997 沉默的城 , 中铭画廊 , 台北
主要群展
2020 年 还会与你相见/一个画廊和亚洲艺术的七十年 东京画廊+ BTAP 北京
予我庇护 北京艺门画廊(香港) 香港
寻见 我们画廊
2019/20 年 中国美协水彩画艺委会年度提名展
莞城美术馆 叶浅予美术馆 广东 浙江
2019 马非马 当代艺术邀请展
艺泰空间 呼和浩特
七闲 艺术北京特展 , 天安时间 , 北京
2018 东京画廊 30 周年回顾展 , 东京画廊 , 北京
2017 面向东方-“60 年代”中国当代艺术展
暨瑞典艺术家邀请展 ,
斯德哥尔摩、上海、景德镇
坦培拉三人展 , 非凡仕艺术 , 北京
2015 新写生,东篱艺术,西昌,四川
2013 春季陈列展,久画廊,北京
鉴赏与收藏展 , 久画廊 , 北京
2012 中国制造 , 北京艺门画廊 , 北京
2012 沙龙,圣歌画廊 , 巴黎
2003 自语 , 艺术景画廊 , 上海
2001 苍白的冬日 , 香港
2000 另一种方式 , 艺术景画廊 , 香港
1999 东北亚艺术展 , 首尔
在城市中开放的自我 , 北京
自传 , 艺术景画廊 , 北京 1998 群展
红门画廊,北京
1995 中国青年水彩画大展 , 北京
1994 第二届中国油画展 , 北京
1993 中国油画双年展 , 北京
1993 北京、香港水彩画展 , 香港
1993 第二届中国油画年展 , 北京
收 藏
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
台北亚洲艺术中心
纽约 - 安思远私人收藏
关于“坦培拉”的一点小知识
坦培拉,又称“蛋彩画”,是一种古老的绘画技法,是用蛋黄或蛋清调和颜料绘成的画,多画在敷有石膏表面的画板上。
蛋彩运用在壁画上称为湿壁画,有不易剥落,不易龟裂,色彩鲜明而保持长久的特点。
画展中大多作品标明是蛋彩画(tempera,EggTempera),非美术专业观众因名会意,认为这是用鸡蛋绘制的,并不完全正确。事实上,蛋彩画是一种古老的绘画技法。用蛋黄或蛋清调和颜料绘成的画。多画在敷有石膏表面的画板上。
追溯油画的起源与嬗变,蛋彩画可以算是其漫长历史中的一部分,而且是比较重要的一部分。早在3000多年前就在埃及墓室壁画中运用。蛋彩画最初在古埃及墓室壁画中使用,此后由罗马传到欧洲,盛行于14~16世纪,成为文艺复兴时代西方画家重要的绘画技巧。当时的著名画家如:乔托、达芬奇、米开朗琪罗、提香等都曾用蛋彩画进行创作。当油画在中世纪被发明后,蛋彩依然被使用,不过变成加入透明的油,拿来打油画基底或是画完之后的保护层。但不到一个世纪的时间,16世纪时,古老的蛋彩画就几乎被油画所取代了。 [2]16世纪后随着油画的兴起而逐渐消失,但20世纪后在西方又再度兴起。
以杨·凡·艾克的尼德兰技法为例:
使用细密的橡木板做基底材,白垩粉与兔皮胶为底涂料数层涂刷,细磨光滑,做成吸收的画底。下层描以印度墨或银尖铅笔勾轮廓画素描之后,用树脂油调绿色或褐色,在全画面上涂一层薄薄的油透层。罩染后的下层素描稿清晰可见,油层起到上下绝缘的作用。要求用尽量低脂或脱脂的底透层法,像覆盖一层有色玻璃纸一样完全地透出来。进入中层描绘,用鸡蛋与树脂调配成的乳溶液加坦培拉白,进行线影法提白。提白时一般从最亮部开始,中间部、暗部,依层次推移。最暗部不动,通过提白把形塑造好。然后用调制好的天然树脂油调配颜色开始实施透层(Glazing)上釉法罩染(对下层单色提白后的层上色),趁树脂未干时再次提白。乳溶液作用于油与水之间,坦培拉白很容易被树脂油层吸收,这也是混合技法的技术关键。利用坦培拉画层的半透明与不透明的特点,和透明亲水性好的树脂油画色层反复多层相叠。据记载,杨·凡·艾克的画有30~40层之多。这种众多的画层,通过树脂色彩层对光的透明折射,达到了一种微妙而深厚的七彩玻璃的效果。杨·凡·艾克技法,透层技术的关键,取决于曲折率非常高的树脂及含有树脂的鸡蛋乳溶液,使油与水溶为一体,形成了七彩玻璃的效果。
Copyright Reserved 2000-2024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
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(粤)B2-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(粤)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
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-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
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[2018]3670-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(总)网出证(粤)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